2020年5月30日 星期六 |

遇到需要進行自主健康管理的時刻,像是喪屍電影的開頭

文/不要蔥


現在國內肺炎疫情越來越穩定,開始旅遊業的復甦、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的頻率降低、或是出入公共場所可以不用強制戴口罩。讚嘆著台灣可能是在這次疫情的國家裡一直維持上班上課的國家,想到其實也才1、2個月前境外移入的案例數量高高低低,大家的心情也隨著上上下下,然後我被通知進行自主健康管理。

當被學校通知自主健康管理兩個星期的時候,迅速查了一下具體方式:每日早/晚各量體溫一次、詳實記錄體溫及活動史、外出時全程佩戴外科口罩、出現身體不適症狀盡快就醫。沒多久又接收到了疫情指揮中心傳來的簡訊,內容大致相同,然後慢慢的手機畫面出現各種關心。

「欸我有看到新聞,你有被影響嗎?」
「你那個時間點人在哪裡?」
「還是希望你可以向大家說明一下你們當天的行程。」





擁有「可能被感染」的頭銜像是喪屍電影的開頭,一群喪屍以歪七扭八的姿勢追趕著一個人,好不容易越過層層障礙跑進保護區,鏡頭轉到其他健康的人擔憂的臉「你剛剛…沒有被咬到吧?」、「可是我好像看到有一個喪屍抓了你的手?」、「我覺得應該要派幾個人在旁邊監視他」。

我像是一個未爆彈將被感染的可能性暴露在大庭廣眾下,即使我很明確的知道自己幾乎完全不可能接觸到確診病例,但其他人看到的是潛在的危險性,在接觸到擔心的視線時,隱隱地有一種無奈。而不同的提問之下也讓我開始有點焦慮如果我真的不小心接觸感染了,我的家人怎麼辦?

=先讓周圍親朋好友放下擔心
釐清確診病例的足跡和自己的足跡不同,列出自己的交通方式、出入學校的時間與路線

=接下來開始規畫防疫措施=
每天配戴口罩的時間長達12小時
自己使用過的物品加強消毒
早晚量測體溫

在幫自己解釋行蹤的時候也像是案發現場要提出自己的不在場證明,為自己蒐證釐清可能的疑點。然後長時間地戴口罩大概在第三天就跟臉融為一體,第八天開始耳朵後方不時的疼痛,剛摘下口罩還會摸到淺淺的鬆緊帶痕跡,而且為了避免忘記量體溫,時常直接問校門口量體溫的人員:請問是幾度啊?


對我來說只有一開始的行程說明和生活的習慣改變比較需要花一些力氣,畢竟是最初階的防疫措施。「那居家隔離或防疫的人呢?不是更麻煩了?」我想,於是問了國外旅遊時被升級警戒,回國後居家防疫的朋友。他覺得生活上有很多不方便:無法倒垃圾、怕菜不夠吃、狗狗不能散步、公司的紙本文件寄不出去,然後有一天因為太無聊很厭世。

問他厭世的時候怎麼辦?他去整理了陽台的植物,把枯葉枯枝剪掉,用完覺得不錯,因為是同行的2個人一起隔離,而且本來就是很能夠宅在家裡的人,所以回想起來好像14天過的也是挺好的。


我再看向了其他人居家隔離的經驗,有一篇熱騰騰在3月發布的文章(註1),作者使用電子數據庫整理了隔離對心理的影響。

一、對感染的恐懼:對自身健康的恐懼並更容易擔心感染家庭成員,如果經歷了任何可能與之相關的身體症狀,就會特別擔心。

二、挫折與無聊:失去日常習慣以及與他人缺乏社交和身體接觸會引起無聊,沮喪和與其他人隔離的感覺令人感到苦惱。

三、消耗品不足:基本生活用品(例如食物,水,衣服和住宿)不足隔離是沮喪的根源和焦慮。無法獲得定期醫療護理和處方藥似乎也存在問題。

四、訊息不足:來自公共衛生當局的不良訊息會加劇隔離者的壓力,缺乏明確的指導原則或理由,被認為難以遵守檢疫規定。

五、財政:因人們無法工作並且不得不沒有事先計畫就中斷工作,遭受財務損失並造成社會經濟困擾。儘管獲得了財政援助,一些人認為這筆錢不夠用,或是金額補償時間太慢,許多人開始依靠家人提供經濟上的幫助,在隔離期間會難以接受,並可能引起衝突。

六、汙名:隔離者可能遭受他人的恐懼和懷疑態度,被避開、取消社交邀請以及對他們發表批評的言論,或因雇主擔心傳染而無法恢復工作。


這次疫情讓全世界的人們受到不同的影響,即使現在疫情趨緩,對所有人都是很深刻的經驗,我們的生活也因此改變。在喪屍電影的結尾,通常研發了有效的疫苗,人們一臉疲倦的從頹圮的建築物裡一個個走了出來,陽光曬進陰暗的角落,我們看了看彼此,可能哀傷、感慨、或會心一笑,然後拍拍身上的灰重建生活。



【餐桌抬槓】

甜點控:看到這篇突然想到屍速列車,當人們覺得你是疑似感染源的時候,有害怕、有驚恐,甚至展開不同的防衛模式。

挑食Z:也讓我們帶著有色眼光去看待可能被感染的人,將他們視為危險份子。

小鳥胃:不要葱周遭人的言行舉止,也是典型的焦慮表現(延伸閱讀:疫情看不到盡頭,用這四招,拔出焦慮漩渦

甜點控:尤其是在疫情尚未明朗的時候,也因為這樣的恐慌而瀰漫著一種獵巫的氣氛,讓大家人心惶惶。

不要蔥:這也是因為每個人的立場不一樣,當我想到如果我會影響家人朋友,甚至是阿嬤、爺奶,我也忍不住想要把自己丟進太平洋進行隔離,所以很能理解周遭的人的擔心。

挑食Z:我覺得不要蔥的內心真的很強大,若是我經歷周遭的人不斷的提問,大概很快就會不耐煩,然後自暴自棄吧...居然還能換位思考,這倒是我還需要學習的地方!

不要蔥:就說你要多一點超我!

小鳥胃:看似疑慮擔心,實則大家的目標都是一致的:守住台灣的防疫前線。

甜點控:也是憑藉著一股可能是信任的感覺吧?自主管理者願意配合,一般民眾也減緩肉搜行為,好像才沒有陷入恐慌的狀態。

挑食Z:這時候我們更該包容以及給他們鼓勵,這樣才能擁有對抗疫情的信心與能量!

小鳥胃:所以說,保護自己就是保護全台灣的人民。謝謝不要葱如此恪遵自主健康管理原則,謝謝你保護了全台灣的人民,就像阿中部長說的,台灣能有現在的防疫成績,是全台灣人民共同的努力(延伸閱讀:因應防疫,我們做了現在最能夠做的事),這在不要葱的描述裡,已經充分展現。

不要蔥:被大力稱讚突然有點不好意思,這讓我想到這也許跟集體主義有關係,為了避免因為個人對全體產生不好的影響,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會把自己照顧好,並且對於不符合規則的人提出質疑。

挑食Z:不過這次的疫情真的讓我們改變了很多原本的生活方式及步調。

不要蔥:而且這樣的防疫生活也許會持續好幾年。

小鳥胃:希望下半場的防疫延長賽裡,我們一起繼續異中求同,台灣!加油!



註1
Brooks, Samantha K. and Webster, Rebecca K. and Smith, Louise E. and Woodland, Lisa and Wessely, Simon and Greenberg, Neil and Rubin, G. James,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Quarantine and How to Reduce It: Rapid Review of the Evidence (2/3/2020).

2020年5月21日 星期四 |

這次面對衝突,我想試看看不一樣的自己(下)

文/不要蔥

我們來花一點時間瞭解自己面對衝突的時候發生什麼事。

▲討厭衝突的原因是什麼?

我怕我們不再是朋友、我怕她/他會討厭我、或是更深層的,我發現一遇到可能的衝突,我的腦袋裡就會浮現小時候爸媽吵架家裡氣氛冷冰冰的畫面。

討厭衝突可能來自於很多的擔心,也來自於之前的經驗累積,能夠知道自己在擔心什麼,就好像在佈滿灰塵的主機後面,找到連接鍵盤的線是哪一條,我們順著線查看,就有機會知道為什麼鍵盤不能用了。


▲擔心的事情會發生嗎?

我們在交往的過程中,能夠進入親密期交換彼此更私密的訊息,對彼此的模樣有一定程度的認識。而這種模樣的她/他,會因為自己的不同意見讓兩個人老死不相往來嗎?

即使在溝通時發展成令人不舒服的氣氛,也許在表達的方式可以進行調整,那讓我們到下一個區塊練習溫和而堅定的表達自己。另一方面,也很有可能是對方本身的議題,那不是自己應該扛在身上責任。

而在第一個區塊發想時,可能有了更深層的發現,那太好了,我們更知道自己討厭衝突是源自於之前不舒服的經驗,現在自己真實面對的是朋友,不是之前的經驗,我還是可以表達我的想法。可是啊,經驗太難受,即使知道這是源自於之前的經驗,面對衝突可能還是卡著不能動,是時候來看看這個經驗對自己產生的影響了。


▲如果可以,來一個小小的練習,試著將自己的不舒服說出

為了避免擔心的結果,為了維持「和諧的關係」,漸漸的關係中他人的想法和意見佔據了很大的範圍,自己的範圍好小好小,甚至不見了。試著為自己在關係裡擴張一點版圖,那好像不能藉由委屈自己期待別人發現,畢竟我們都還沒有獲得通靈的技能,練習說說看吧。

描述事件+我的感覺,並盡量以「我」為開頭。
「當我聽到這趟旅遊可能都是購物行程,心裡覺得有點悶。」
「我看到行程已經差不多排好了,我擔心行程太滿會很累。」

每次的練習結束,鼓勵自己經歷了一場跟自己的奮戰、經歷了關係的冒險,看見自己的不容易,為自己歡呼!



最後,每一種行為模式都有它的功能,討厭衝突進而迴避可能會發生衝突的情況,一定有它的好處,但是當迴避所有的衝突讓自己吃盡了各種委屈,或許也讓身邊的人侵門踏戶的以不舒服的方式對待自己。知道自己迴避的原因,保留迴避對關係的好處,也試著建立不一樣的讓自己舒適的關係。





【餐桌抬槓】

挑食Z:我在這部份倒是跟不要蔥有很大的不同呢!在與人相處過程中,我是一個比較有主見的人,總是給了自己很大的版圖,所以剛好也能站在不要蔥的對角出些主意。

不要蔥:我們真的是很不一樣,你給我的主意都是衝衝衝,還好有我給你主意幫你擋擋煞。

挑食Z:有主見並不一定代表著主導、控制,而是當身邊有很多被客套、客氣文化影響的朋友時,第一時間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許能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讓討論能夠進行。

甜點控:像我自己的內心小劇場,之後有過幾次練習,自己試著說出自己的感受,當下真的是非常的緊張,但沒想到朋友覺得我為何要擔心那麼多,好像只有我care這些奇怪的劇情,也就讓我放鬆許多。

小鳥胃:從認識自己到為自己發聲,每個人的步調及過程都是不同的,甚至不同的關係也會成為影響因子。像我就曾經透過這樣的學習,發現我在每段關係上所期待的重點都差不多,而且也成為了我的底限(或地雷),哈哈

不要蔥:我覺得這就有點牽涉到自我概念,我如何看待關係裡的自己是什麼樣子、我如何看待自己,然後讓自己有不同的選擇。而有時候真的會發現沒有人覺得我應該是什麼樣子,其實是我把自己框住了。

挑食Z:所以拋磚引玉很重要啊,像我在這樣的想法驅動下,也就自然的說出自己的想法了!

小鳥胃:而且啊,如果是我真的很在乎的關係,我就會嘗試努力一把;也有一些關係是,我努力了,但對方不為所動,我也只能尊重並調整彼此的關係遠近。

不要蔥:沒錯!有時候就像甜點控說的朋友其實不在意,但有時候無論做了什麼調整對方總是冷冷的,關係真的是很多美尬啊!

小鳥胃:這些對我都是好珍貴的經驗,單單是更明白自己的面貌,更知道我想要別人怎樣對待我,就特不容易了。所以啊!同在這條路上努力的朋友們,我們一起作伴,一起成長喔!

甜點控:這個真的是要多次的練習才會慢慢改過來,大家一起加油好好照顧自己囉!

2020年5月14日 星期四 |

這次面對衝突,我想試看看不一樣的自己(上)

文/不要蔥

「人與人之間相處久了,就會有衝突」這句話出自於…2分鐘前的我。

即使認識了幾年,一起吃了不知道幾頓飯、走過幾條路、笑著哭著分享了多少自己的愛恨情仇,該來的還是會來,我說衝突這件事。

關係中進入了親密期,我們交換了自己更私密的訊息,然後可能因為事件影響或自己感覺關係不如預期,惡化期隨之而來(註1:關係六階段)。

像是好不容易排了假出國玩要安排行程,A想踏遍所有景點,B想將行李箱塞滿便宜的商品才能回本,僵持到最後兩人將機票加錢換了其他日期,各自找其他朋友旅行,心裡想著終於透過旅遊看清了對方的模樣,發誓以後老死不相往來。

衝突的發生簡單來說就是我與對方都有堅持的想法在溝通的過程中產生對立,那個堅持讓我們一人佔據一個山頂等待對方下山爬到自己的位置。有時候地層變動讓兩座山越來越遠,有時候雨水形成河流山間峽谷越來越深,然後我們只能用望遠鏡才能看到彼此,或是不再相望。

我們不是非得要重視每一段關係,但有些關係會想試著努力。


身為討厭衝突的長期代言人,恨不得世界上的所有衝突和我的關係就像水珠和蓮葉,每次硬著頭皮瞭解彼此的想法、釐清整個事件的思考脈絡,都讓人感受到細胞的大量消逝,不過也在一陣隱隱約約看到雙方站在辯論台上的過程中,發現了自己的樣態,讓彼此達到共識。

這樣看來,在衝突的溝通之前有一個首先會遇到的人物,叫作自己。有一些方法可以先理解自己在衝突面前發生了什麼事,該怎麼安撫自己,再為自己好好的說些話,讓對方聽見。



【餐桌抬槓】

小鳥胃:華人世界講究以和為貴,不太被教育要如何處理意見不合。

甜點控:真的,有時候可能會因為替他人著想或是擔心衝突的發生會使我們的關係破裂等等的,內心的小劇場突然爆發,結果搞得自己好累喔~

挑食Z:我也常常在關係中迷失,回憶起之前的幾段感情,總是在大聲疾呼,希望對方多關注我一點,結果往往只會變得像「不要蔥」說的,我們就不再相望了。

小鳥胃:是啊,當意見不合深度演化成為衝突時,不滿的情緒常像火山爆發一樣一發不可收拾,這個檻過了,關係更親密,過不了,只能隨緣。

不要蔥:我覺得有的時候非常在意別人的感受,或是在意自己在別人面前的形象,所以才會逃避衝突,但逃避衝突也逃避了可以溝通的機會。

挑食Z:反思這些年的經驗,我也還在學習在關係中自處,我相信當我能夠安在,也就不會再利用關係來造成對方的壓力了!

甜點控:畢竟我們長久以來習慣這麼做了,就連身體也自動化的會緊張或僵化了呢~

小鳥胃:最重要的是,在過程中認清自己的模樣,記取改善方法,更珍惜身邊人。

不要蔥:是啊,一段關係裡面除了對方,還有自己,我們沒有辦法一直想要對方改變,對方可能也無所適從,如果能先從知道自己的模樣下手,好像不只是關係,很多面向都會比較有彈性。

小鳥胃:學習溝通是一輩子的事,但有開頭,就不嫌晚!





1Joseph A. DeVito 關係六階段:接觸期、涉入期、親密期、惡化期、修復期、崩潰期。

2020年5月9日 星期六 |

一個向天下母親表達愛意的節日-「母親節」

文/挑食Z



在我們的生命中,母親是極為重要的他人,也常是心理學上探討分離議題的重要角色,榮格的客體關係理論甚至從此開始(註1)!

很快地,即將邁入五月的第二個禮拜,也就是一年一度的母親節,準備好跟媽媽表達心中的感謝與祝福了嗎?



母親節的由來與意義~

美國母親節是最有名的典故。由安娜.賈維斯(Anna Jarvis)發起,她終身未婚一直陪伴在母親身邊,其母於1905年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去世。除了紀念此母外,又因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Anna眼見許多陣亡將士的母親與妻子孤苦無依,她希望世人正視母親對於家庭及人類社會的貢獻,所以她提出設立一個紀念日來紀念默默無聞奉獻的母親們。1913年美國國會確定將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作為法定的母親節,並規定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懸掛國旗,表達對母親的尊敬。威爾遜總統已於1914年發表官方發言,讓母親節成為全國性的節日,從此,美國視每年五月第二個禮拜天為「母親節」,而Anna母親生前最愛的康乃馨也就成了母親節的象徵。

在臺灣、中國大陸及港、澳等華人地區,起初並沒有為父母訂定相關的節日,直到美國文化傳入,漸漸地也將五月第二個禮拜天視為母親節;其實母親節最大的意義是希望人們不要忘了表達對母親的養育之恩,因此這個節日並不是要頌揚所有的媽媽,而是頌揚你自己的媽媽,這也是為什麼Anna強調「Mother’s Day」而不是「Mothers’ Day」!在這天,許多孩子為了表達對母親的感謝,而帶母親上餐館慶祝,也會準備蛋糕、各式各樣禮物、禮金,或準備一束康乃馨致贈給母親。


今年有沒有考慮用康乃馨表達心意~

挑食Z要偷偷告訴你/妳:即便是送康乃馨也是有學問的唷!
紅色康乃馨是祝福媽媽「健康長壽」;













粉色康乃馨是祝福媽媽「永遠年輕美麗」;













黃色康乃馨是表達對媽媽的「感謝之意」;










白色康乃馨則是表達對逝去母親的思念,代表「吾愛永在」。










不過在花市,你也還能找到其他顏色的康乃馨(感謝小鳥胃提供)

 

雖然不大清楚它們的花語,但挑食Z覺得只要媽媽喜歡,那就是獨屬於她的客製化康乃馨了!


挑食Z的小故事~

在我的生命中,母親是一個糾結的對象。因為她與父親離婚使我成為班上唯一的單親兒童,從小在老師、同學的憐憫中成長,這樣的眼光放大了我童年對母愛的渴望,更讓我對於母親的選擇有了抱怨…

直至某次工作坊,我才重新看過自己對於母親的抱怨後面,是很多很多的愛,這次的工作坊也讓我從新看見與母親的連結,如同臍帶一般,是與生俱來的!我想靠近以及擁抱她,或許長久的糾結讓我們忘記擁抱的溫度,但我想漸漸地、慢慢地找回,並用剩餘的時間陪伴她。

因此,我重新看見,

母親,一位懷胎十月將我誕下的偉大存在;

母親,一位含辛茹苦將我拉拔長大的女人;

母親,一位我想要用盡一切報答與回饋的最愛。


挑食Z今天也想藉今天這個機會分享一首「驕傲」(https://bit.ly/357XfDS)
表達對於母親的祝福與感謝
因為在Z的心中,總想要把自己最棒、最好的那面表現給媽媽看
讓她以我這孩子為榮


你/妳呢?願不願意也上桌來與我們分享與母親的故事呢?




【餐桌抬槓】

挑食Z:抱歉…剛剛講得太激昂了,現在情緒還有點起伏,有沒有人…願意先分享呢?

不要蔥:我記得從小就被老師要求做康乃馨卡片,每次母親節校門口都會有人賣一支10元的康乃馨,原來是安娜媽媽喜歡啊...(murmur)。不過有時候在這樣的日子裡不知道要表達什麼對媽媽的感謝時,康乃馨就是一個萬無一失的禮物!

甜點控:說到禮物,剛好想到最近跟一位同事聊天,雖然她小孩送的母親節卡片看起來是亂塗鴉的感覺,但是當她小孩跟她說一句母親節快樂的時候她真的很感動。所以我想,不管送什麼的都好,但是這感情的流動是獨一無二的。

小鳥胃:想起小時候,當發現同學的便當都是前一天晚上就做好,只有我的便當是上學當天,母親一大早起床,熱騰騰現做的,那種心中的滿足與感動,真是無可言表。

挑食Z:對我來說,每次回家也都期待吃到媽媽親手煮得飯,感覺好像吃了這頓飯,一個禮拜工作的疲勞也就不翼而飛了!

小鳥胃:家人相處,最怕的就是日復一日,將彼此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就像挑食Z說的,母親節的原始,是為了有個日子可以提醒大家,感謝自己的母親;但我想,感謝母親的同時,也要,感謝自己,感謝自己願意表達感謝,感謝自己,把生命活得好好的。

不要蔥:媽媽對我來說也是生命裡糾結的角色,或是可以說,家人可能都多多少少讓自己糾結。我們愛著彼此,但也常常讓彼此感到受傷。我也透過上課、諮商理解我對於媽媽的期待和失落,然後再接納我們真實的模樣,即使這樣,最核心的都是愛!

挑食Z:謝謝「不要蔥」也願意拿自己的故事回應我,讓我有一種被陪伴的感覺~

不要蔥:哈哈,哇災~然後我想啊,節日的好處就是,順勢做一些平常做不了的事,又能讓媽媽知道她對我是很重要的。

挑食Z甜點控不要蔥小鳥胃:所以記得也趁著個機會跟媽媽表達對她的愛吧<3




1:源自精神分析理論,修正了佛洛伊德心性發展的理論,認為早期幼兒與母親建立的關係模式,將會反映到日後的人際關係型態。
2020年5月6日 星期三 |

疫情看不到盡頭,用這四招,拔出焦慮漩渦

文/小鳥胃

小玉(化名)最近出門前多了一件事—提醒自己戴上口罩;走在路上看到有人沒戴口罩又咳嗽就會不由自主緊張起來,並盡量離那個人遠一點;買食物會特別選擇包裝好或現做的;聊天或討論公事時會注意有沒有維持適當的社交距離;以前喜歡去逛的百貨公司及夜市都不敢去了;出國計畫被迫無限期地推遲;時時在盤算身邊的口罩酒精還夠用嗎?什麼時候要再買….

這是大多數人近期生活的日常。而且,不知道還要繼續多久?!

小鳥胃想跟大家說一聲:辛苦了!


焦慮個沒完,你正在陷入焦慮漩渦中嗎?

2020年對我們來說充滿了生存挑戰,而這場對抗新冠肺炎疫情的延長賽,目前看來,顯然無可避免。生活節奏回不去了,往前也看不到盡頭,處在生存受威脅的環境下,很容易令人產生焦慮的感覺。

回想看看,最近有沒有被疫情影響產生以下情況:(1)忍不住一直關注查閱各種疫情的消息,(2)即使已經做好防疫措施仍處處擔心自己易被感染,(3)因為擔心疫情而比平時更難入睡多夢或早醒,(4)白天精神較無法集中,(5)跟別人相處比平時更不耐煩或易怒,(6)肌肉比平時更僵硬緊繃。

小心!持續、反覆、過度焦慮,可能讓我們正陷入焦慮漩渦中喔!


4招伸展操,拔出焦慮漩渦

當焦慮時,大腦會接收到要打仗的訊息,身體會作出二種壓力反應:Fight or Flight(打或逃),幫助人類生存下來。適度的焦慮不是壞事兒,但是,當這種應激反應一直維持在活化狀態,高(過)度焦慮讓整個人放鬆不下來,就像是橡皮筋一直拉緊緊,最後就得擔心它哪天會繃斷囉!

所以啊,現在最要緊的,就是開始練習大腦神經系統伸展操,拉拉鬆鬆,鬆鬆拉拉,增加它最大的彈性力度。

準備好了嗎?小鳥胃陪著大家一起做。



第一招:暫停」陷入更深的焦慮漩渦(雙手手指併攏,手心向外推出)
 


當發現自己被訊息引起不舒服的感覺,請暫停接收相關資訊。
控制每天接收相關訊息的時間不超過一小時,在睡前不看不聽相關訊息。



第二招:觀察」眼前的環境,回到自身當下(雙手手指併攏,手心向內回送)


讓眼睛轉動一下,看看周遭環境。從環境中選擇三種你想描述的東西。用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感官來觀察物品,默念出每一種物品的三種特徵。如果可以,把觀察到的寫下來。


第三招:離開」手邊事物或環境,舒展心情(雙腳腳尖向外)
當自己可以拉回注意力在此時此刻後,轉身暫時離開座位、暫時停止手邊在處理的事情,去做一些不花大腦的或是你喜歡旳事情。如:熱線聊天、唱歌、打遊戲、追劇、吃喜愛的食物、運動健身等。


第四招:問問」自己如何創新生活方式及調整重心(腦筋拉伸)
1.    問自己:關於疫情,自己在擔心什麼?針對自己擔心的,可以做些什麼?並將它條列寫出來。
2.    增加生活彈性:很多戶外活動都被迫暫停,就開發創意來調整生活方式吧!如:以前喜歡去國外旅遊來放鬆,現在必須思考同樣可達到放鬆目的的玩樂方式;以前喜歡去實體商店購物,現在必須思考同樣可達到購物目的的途徑。
3.    超前部署未來計畫:為了防疫可能多了許多在家的時間,就把這些時間當作難得的空窗期吧,好好思考規劃當疫情過去後要執行的計畫及細節,在防疫ing的現在又可以先做些什麼。


  
每個人面對焦慮的感受程度及應對方法是不同的,多練習再依照自己的狀況調整運用。也歡迎大家一起分享抗疫的心情及放鬆方法喔!「餐桌上的心理學」陪大家一起聊聊。





【餐桌抬摃】

甜點控:感覺好像可以聽小鳥胃的方法試試看耶!最近真的是繃得有點緊,除了疫情還要想著工作、一家老小的,真的是too much。

挑食Z:對啊,我覺得小鳥胃的建議真的蠻有用的!最近因為疫情不能趴趴走,但透過網路商店也是能買足購物慾,收到貨品的當下會有拆禮物的興奮感,焦慮感很明顯的下降了XDD。

不要葱:我也是我也是。我邊讀小鳥胃的文章一邊跟著做,真的有一種跟自己在一起的感覺,這就是身體工作的魅力啊!

甜點控:但如果這些方法試過了還是沒有辦法,還有什麼撇步或管道可以推薦的嗎?

不要葱:我覺得每天關心發布會,或在之後看重點歸納,在這個時間點選擇正確的公告資訊也蠻重要的,可以幫助降低焦慮。

小鳥胃:大家可以多參考一些相關書籍,像是《不焦慮的練習》,邊練習邊觀察效果,最後選擇一個專屬於自己的黃金組合法,那真是可以受用終生的。

延伸閱讀:《不焦慮的練習》
2020年5月1日 星期五 |

因應防疫,我們做了現在最能夠做的事

文/甜點控

謹慎防疫
近期因武漢肺炎,全球無不人心惶惶,而臺灣在第一時間也著手進行防疫事宜。在經過SARS事件後,臺灣對於防疫事件相當謹慎,深怕重歷SARS情景。

總覺得自己不夠好
臺灣的部分教育教了「我們好還要更好」、「看看別人多好,我們應該要跟上」、「跟好的比,不要跟不好的比」這一類型的教育(註1:趨上型比較),雖然有一部分激勵了我們可能可以更往上邁進,但相對的某部分來說也變成似乎總覺得我們不夠優秀,好像要一直邁進。


換個角度,其實我們也不錯!
以往我們看到部分國家總會有羨慕的想法,且會覺得我們好像不夠好,但這次我們似乎可以停下腳步來看看,換個思維,換個比較方法,運用「趨下型比較」2來看看,其實我們臺灣這次防疫真的做得很不錯,各國紛紛讚賞我國的防疫措施,甚至還來我國請纓!在各國肺炎疫情日趨嚴重時,台灣憑藉著SARS的經驗使案例增加速率低,如今尚能安全在外活動,其中也陸續有民眾復原!感謝醫護人員及各級一線人員的幫忙,有你們真好!





【餐桌抬槓】


挑食Z:有一點我蠻贊同甜點控所說的,那就是我們的教育總是教我們「要更好」!大到整個社會如此,小至個人亦如是。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Edward T. Higgins提出「自我差距理論(Self-discrepancy theory)」,來說明每個人心中有三種不同的自己。這三種分別為:「真實我(actual self)(註1)」、「應該我(ought self)(註2)」與「理想我(ideal self)(註3)」;很多的壓力來自真實我與應該我、理想我之間的差距。

不要蔥:這樣就像小時候提倡「標竿式學習」,一直看著比自己好的人,為自己的不足掙扎,確實好像會有一些進步吧。


小鳥胃:可是當一個人的表現,總是被放在同一個天秤上,使用同一種砝碼在稱量時,真的很容易讓人陷入沮喪難過。

甜點控:怎麼說?!


小鳥胃:我想起一個家教嚴格的老同學,她說國中時很怕拿著99分的成績回家,她會因為沒有考到滿分100分而挨罵,造成現在在職場上工作,她也認為自己總是做得不夠好,完成任務那是應該的。她,看不到自己夠好的部分,已經習慣了。如果執著要將所有人統一標準化,只會削弱了特色,凸顯了缺點。

不要蔥:真的!不知道有沒有想過前面那些的人的優點到底適合自己嗎?


小鳥胃:所以啊,唯有挖掘並釐清自己能發光發熱的哪一點,將它發揮到最大,就能堅定而自信,不迷失在比較裡。

挑食Z:而且若是我們能夠更坦然的接受、欣賞真實我,將能夠更自在的活著!


不要蔥:是啊!就像這次防疫透過政府的宣導、國外媒體的報導,最近我們好像也漸漸的以住在台灣為傲,就像「Taiwan can help」的標語,堅定的認同自己的優勢。

小鳥胃:所以來吧!讓我們一起,為自己發光吧!


甜點控:發光~GO~那各位讀者也都是這麼想嗎?如果是的話也歡迎讓我們知道你是贊同的,如果有不同的想法我們也歡迎一起討論囉~







註1、趨上型比較upward social comparisons:為了確定最高水準,與程度相同者或程度較高者相比,較能確定自我概念。
註2、趨下型社會比較 downward social comparisons:為自我保護、提昇,與程度較低者相比。
註3、真實我actual self:自己心中認定真實的自己,或別人認為自己真正的樣子,這也是我們最基本的自我概念。
註4、應該我ought self:我們認為自己有責任或義務成為的樣子;又或者是他人認為我們應該的樣子。
註5、理想我ideal self:我們希望、期待自己可以成為的樣子;又或者是他人希望我們成為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