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9日 星期一 |

再想下去我就要瘋了!來一點REBT鬆鬆你的腦子

 文/不要蔥


「我覺得他不愛我。」朋友說

「發生什麼事了?」我驚訝,難得從她口中聽到這麼斬釘截鐵的結論。

「我覺得他沒有在在意我,他不記得我說過的話,不記得我討厭吃的東西,你知道嗎!他還帶我去吃生魚片,但我明明不喜歡吃生魚片啊!他還說什麼可以試試看,我總覺得我愛他比他愛我還要多,不是說認真就輸了嗎?我覺得我輸的一蹋糊塗,如果我沒有這麼愛他就好了,我也不會有這麼多糾結。」朋友一口氣說了很多。

朋友很委屈,在感情裡誰不想被當作呵護在手裡的那個人呢?委屈的很有道理,我同仇敵愾了一番,怎麼可以別人不吃生魚片還要一起去吃呢?但也發現這裡面也有很多不是這麼合理的想法,決定來試試看稍微鬆動一下她的想法。


「他不記得妳說過的話,不記得妳討厭吃生魚片,所以妳覺得他不在意你?」

『是啊,如果他在意的話他會記得不是嗎!』

「所以,當一個人如果不記得另一半說過的話、討厭吃的東西,就是不在意另一半,甚至不愛她。」

『沒錯!』朋友還是忿忿不平

「那這樣說,一個人愛不愛另一半,就在於他記不記得說過的話、討厭的東西」

『嗯….對』

「只有記得對方說過的話、討厭的東西,才能叫做愛一個人?

『蛤?也不是啦

 


我們有很多想法或是說信念,除了像是朋友困擾這樣的信念之外,也有很多合理的信念,我們產生信念,而讓自己困擾的信念也可以被自己打破,這是理情行為治療REBT的理念之一。

 

簡單來說可以分為幾個步驟去鬆動信念

一、聽完事件之後找出情緒和想法(或說是信念)

二、把這個想法一般化,像是把特定的人物換成一個人、一般人、職稱等

        例如:「老闆對我說話語氣總是很酸,我覺得我的工作不保了」→「主管對員工說話語氣總是很酸,代表員工的工作不保了」

三、簡化句子,把想法變成一種特定的強調

        例如:「主管對員工說話語氣總是很酸,代表員工的工作不保了」→「只有在主管說話語氣很酸的時候,員工會丟掉他的工作」

 

在討論讓人困擾的信念之前,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是,我們有這些想法、情緒是很正常的,這些想法情緒雖然有時候會造成不愉快,但它也推動著我們很多行動。在沒有被理解之前就要開始鬆動信念,可能會有一種「為什麼你要幫他講話?」的氣憤,或是「為什麼他惹我生氣我還要幫他著想?」的不甘心。

鬆動了信念也不是要幫對方說話,而是當我們對於這樣的想法很難受、很糾結、很痛苦,那是不是可以緩一緩這樣的情緒,讓自己好過,然後也許再試試看「接受限制,而非一輩子都達不到的目標」武自珍心理師


【餐桌抬槓】

小鳥胃:有的時候真的會陷入這種死循環耶

不要蔥:是不是!我自己還去鬆動朋友的信念,其實我也是很多這種念頭讓自己糾結

小鳥胃:然後會從這種自我挑戰的問句裡面看到很荒謬又很好笑的信念

甜點控:對~其實這樣被質疑了幾次後,好像會發現自己有時候堅持的點很詭異,詭異到被提出來時都很想哈哈大笑呢~

不要蔥:如果是放在我身上使用啊,其實在可能第二句第三句討論的時候我就會知道自己的想法很荒謬,但也會發現我這麼糾結,或是別人這麼糾結,也是因為有更核心的信念在底層,看到之後心裡會被觸動了些什麼,可能也會更認識自己。


照片來源:

第一張:攝影師:Francesca Zama,連結:Pexels

第二張攝影師:Francesca Zama,連結:Pexels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