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不要蔥
從小為了「吃」這件事花了好長的時間跟爸媽戰鬥,因為討厭吃的東西太多,像是茄子、苦瓜、芹菜、肥肉等等,尤其是蔥和洋蔥,隨著被我們家爸爸用洪水法(註1)的攻勢,終於吃進了茄子、苦瓜和芹菜,長大後口味也跟著變化,好像比較能夠理解不同食材的樂趣,現在就剩蔥和洋蔥還在我的盡量不吃名單內。
小時候這麼多討厭吃的食物,說到底就是對吃不感興趣,總是瘦巴巴的沒有什麼養分的感覺,小學三年級還被認為是幼兒園大班。那時候吃個飯要花1、2個小時,「吃完才可以下來!」是我最常聽到的話。
被逼著要吃不喜歡的食物、被規定飯一定要吃完才能下餐桌把碗放到廚房、還有各式各樣在成長過程跟爸媽糾纏的吃飯經驗,到底爸媽在孩子的飲食習慣占有什麼樣的份量?
分享幾個我覺得有趣的研究結果:
1.如果爸媽愉快的吃孩子原本害怕的食物,孩子可能就會將父母視為典範而試著吃看看(註2)。
2.媽媽經常叫孩子吃完碗裡的食物或多吃一點,這樣的孩子體重比較輕(註3)。
可能是因為壓力,研究結果顯示壓力和孩子體重有著高度相關,但之間的關係目前沒有辦法區分。
3.父母影響孩子的肥胖,尤其以父子間或母女之間影響比較大(註4)。
以母女來說,女兒比較重視媽媽的看法,媽媽也會以比較強勢的態度和方式限制女兒的飲食行為。
4.媽媽的BMI可以預測小孩的脂肪率和BMI(註5)
可能是因為在家庭裡媽媽會更在意孩子的體重。
沒有想到搜尋一下就跑出很多期刊,爸媽對孩子的影響力總是不能小看,之後進入學校和職場,影響飲食行為的因素更多了,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大家宅在家裡似乎也增加了一些體重。
不過無論被什麼影響,知道之後就可以交給自己做選擇了啊!
註1 洪水法:是行為治療學派的一種技術,漸進式的將個體暴露或想像使他焦慮、害怕、不安的情境下,使個案對該情境降低焦慮。
註2 Fisher, J, O., & Birch, L. L. (2002). Early experience with food and eating: implic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ating disorder. In J. K. Thompson & L. Smolak (Eds.), Body image, eating disorders, and obesity in youth.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註3 Matheson DM, Robinson TN, Varady A, Killen JD: Do Mexican-American mothers' food-related parenting practices influence their children's weight and dietary intake? J Am Diet Assoc 2006;106:1861-5.
註4 Cutting TM, Fisher JO, Grimm-Thomas K, Birch LL: Like mother, like daughter: familial patterns of overweight are mediated by mothers' dietary disinhibition. Am J Clin Nutr 1999;69:608-13.
註5 Johannsen DL, Johannsen NM, Specker BL: Influence of parents' eating behaviors and child feeding practices on children's weight status. Obesity (Silver Spring) 2006;14: 431-9.
圖片來源
(上)攝影師:Lucas Pezeta,連結:Pexels
(下)攝影師:Ketut Subiyanto,連結:Pexels
【餐桌抬槓】
甜點控:好像從小就開始被逼迫吃番茄、茄子,但這些茄味真的很讓人更不想吃~
不要蔥:我小時候也非常討厭茄子,覺得這種食物怎麼會有人想吃呢?
甜點控:明明不想吃還硬要被迫吃~
挑食Z:是啊!我也有個疑問,在東方「奶奶」的影響力更大呀!應該每戶人家,多多少少都有一位擔心孫子冷、擔心孫子餓的奶奶吧~
不要蔥:是欸,不知道華人文化下會是什麼樣的結果,我的話還好反正我小時候就難養,一致性的難養,奶奶他們的影響力沒這麼大,挑食Z想必是有被奶奶擔心過的孩子啊…
挑食Z:這篇文章好有趣!從來沒有看過這類的文章呢!
不要蔥:好了好了不要轉移話題,我之後再來看看被奶奶養大的孩子的研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