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日 星期五 |

因應防疫,我們做了現在最能夠做的事

文/甜點控

謹慎防疫
近期因武漢肺炎,全球無不人心惶惶,而臺灣在第一時間也著手進行防疫事宜。在經過SARS事件後,臺灣對於防疫事件相當謹慎,深怕重歷SARS情景。

總覺得自己不夠好
臺灣的部分教育教了「我們好還要更好」、「看看別人多好,我們應該要跟上」、「跟好的比,不要跟不好的比」這一類型的教育(註1:趨上型比較),雖然有一部分激勵了我們可能可以更往上邁進,但相對的某部分來說也變成似乎總覺得我們不夠優秀,好像要一直邁進。


換個角度,其實我們也不錯!
以往我們看到部分國家總會有羨慕的想法,且會覺得我們好像不夠好,但這次我們似乎可以停下腳步來看看,換個思維,換個比較方法,運用「趨下型比較」2來看看,其實我們臺灣這次防疫真的做得很不錯,各國紛紛讚賞我國的防疫措施,甚至還來我國請纓!在各國肺炎疫情日趨嚴重時,台灣憑藉著SARS的經驗使案例增加速率低,如今尚能安全在外活動,其中也陸續有民眾復原!感謝醫護人員及各級一線人員的幫忙,有你們真好!





【餐桌抬槓】


挑食Z:有一點我蠻贊同甜點控所說的,那就是我們的教育總是教我們「要更好」!大到整個社會如此,小至個人亦如是。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Edward T. Higgins提出「自我差距理論(Self-discrepancy theory)」,來說明每個人心中有三種不同的自己。這三種分別為:「真實我(actual self)(註1)」、「應該我(ought self)(註2)」與「理想我(ideal self)(註3)」;很多的壓力來自真實我與應該我、理想我之間的差距。

不要蔥:這樣就像小時候提倡「標竿式學習」,一直看著比自己好的人,為自己的不足掙扎,確實好像會有一些進步吧。


小鳥胃:可是當一個人的表現,總是被放在同一個天秤上,使用同一種砝碼在稱量時,真的很容易讓人陷入沮喪難過。

甜點控:怎麼說?!


小鳥胃:我想起一個家教嚴格的老同學,她說國中時很怕拿著99分的成績回家,她會因為沒有考到滿分100分而挨罵,造成現在在職場上工作,她也認為自己總是做得不夠好,完成任務那是應該的。她,看不到自己夠好的部分,已經習慣了。如果執著要將所有人統一標準化,只會削弱了特色,凸顯了缺點。

不要蔥:真的!不知道有沒有想過前面那些的人的優點到底適合自己嗎?


小鳥胃:所以啊,唯有挖掘並釐清自己能發光發熱的哪一點,將它發揮到最大,就能堅定而自信,不迷失在比較裡。

挑食Z:而且若是我們能夠更坦然的接受、欣賞真實我,將能夠更自在的活著!


不要蔥:是啊!就像這次防疫透過政府的宣導、國外媒體的報導,最近我們好像也漸漸的以住在台灣為傲,就像「Taiwan can help」的標語,堅定的認同自己的優勢。

小鳥胃:所以來吧!讓我們一起,為自己發光吧!


甜點控:發光~GO~那各位讀者也都是這麼想嗎?如果是的話也歡迎讓我們知道你是贊同的,如果有不同的想法我們也歡迎一起討論囉~







註1、趨上型比較upward social comparisons:為了確定最高水準,與程度相同者或程度較高者相比,較能確定自我概念。
註2、趨下型社會比較 downward social comparisons:為自我保護、提昇,與程度較低者相比。
註3、真實我actual self:自己心中認定真實的自己,或別人認為自己真正的樣子,這也是我們最基本的自我概念。
註4、應該我ought self:我們認為自己有責任或義務成為的樣子;又或者是他人認為我們應該的樣子。
註5、理想我ideal self:我們希望、期待自己可以成為的樣子;又或者是他人希望我們成為的樣子。

2 意見:

佳萱 提到...

所以我們是we can help us嗎?

不要蔥 提到...

是啊,而且從we can help us變成we can help the world真的很了不起,最近看著全世界的疫情又對於台灣可以一直持續的上班上課感到讚嘆!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