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9日 星期六 |

跟著3撇步:教你選擇與自己速配的諮商心理師

文/小鳥胃


如果你/妳在找諮商心理師,在這篇文章【只要1招!教你分辨「真假諮商心理師」】裡,會詳細跟你說:在你/妳還沒付費之前,如何選擇合格合法的心理師,來確保自己的諮商過程是具有法律保障的。

有人閱讀上述文章後實際去網路上找,發現台灣合格合法的諮商心理師有好多(截至109年4月為止,共有2,918位)(註1)。這樣一來,雖然把選擇範圍縮小了,但還是很令人苦惱:要如何在這麼多位心理師裡,找到適合自己的呢

小鳥胃聽到需要者的心聲了,所以在這篇文章裡就繼續來為大家解惑。


撇步一:確認自己的需求

曾有當事人跟小鳥胃說:「我沒有太多時間聊,我只想快點解除我的症狀!」

親愛的大家,心理諮商真的不是神丹,沒辦法在短短50分鐘晤談後,馬上產生「一顆見效」的神奇療效。

但是,當事人會這麼說,相信一定有他/她急切的原由,可能是自覺狀況已經很混亂需要立即改變;也許是已經受苦很長一段時間難以再忍受;或許是需要快速穩定自己來面對目前生活中的重大挑戰等等…

所以,如果你/妳發現自己急於在短時間解除生理症狀,以便應付立即的生活所需。可以考慮先去找精神科醫師,精神科醫師會在問診了解你的症狀後,給予適當的藥物,幫忙先緩和很不舒服的生理症狀(如同我們感冒發燒了,一直發燒是很危險的,所以要先去看醫師,請醫師開立退燒藥,先退燒,讓溫度降下來,度過最危險的關卡)。但是!但是!但是!(很重要所以講三遍),藥物協助的是較為立即性改善生理症狀(或是改善腦部神經傳導物質的失衡),但是,無法改變你/妳看事情的角度、無法拓展你/妳長久以來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無法增加你/妳日後面臨相似困境時的心理彈性

簡單來說,精神科醫師可以開藥協助你/妳在短時間減緩生理症狀;諮商心理師可以跟你/妳一起討論造成你/妳目前困境的想法、改善困擾你/妳的情緒、減少你/妳不想要的行為。但是,需要有耐心,願意投入,會談時間一周一次,至少堅持12次(這裡只是列出通常進行的次數,請另與心理師討論適合你的會談次數喔!),比較有初步的成效。

有人會問:我認為以上兩種方法都可以接受,都有需要,那怎麼辦?或是,我不知道我的狀況到底能不能慢慢地會談就好?還是其實已經需要立即就醫治療?

那就任意擇一吧!專業人員會就你/妳的狀況評估,與你討論,甚至專業人員之間會進行轉介,讓你/妳得到適當的協助喔!

只要你/妳願意踏出求助的第一步,讓專業人員幫忙,就是療癒的開始!


撇步二:事先查詢諮商心理師的諮商取向

「諮商取向」是一個諮商心理師擅長習慣使用的工作方法

依據你/妳能接受的交通時間及距離,從「心快活」-心理健康學習平台/心據點https://wellbeing.mohw.gov.tw/nor/mmap裡, 找到合法合格的心理諮商機構,每個機構一定會有合作諮商心理師的介紹,包括專長處理的問題及擅長習慣的工作方法,再把你/妳看到的這個心理師名字、工作方法複製起來,上網搜尋看看,了解這位心理師的口碑好壞、這種工作方法你/妳喜不喜歡。

或者,找到合法合格的心理諮商機構後,直接打電話詢問機構人員,讓他們為你/妳介紹說明。


撇步三:相信自己的感覺

要找到與自己速配的心理師,的確不容易。然而,多做一些事前了解與準備,一定有助於我們少花冤枉的金錢與時間

百聞不如一見,事先準備了這麼多,最重要,仍是要真人見面才算數。

諮商關係就是一種你/妳與心理師之間的人際關係,相處得順,超重要。


在第一次見面時,請大家一定要記得做以下幾件事:

1.請諮商心理師自我介紹專長及工作方法,看看他/她的專長適不適合處理你/妳的困擾,看看他/她的工作方法能怎麼幫助你/妳。

雖然你/妳已經透過撇步二來大致了解這部分,請心理師再說一次的目的,是讓雙方可以有面對面詢問及解惑的機會

2.請大家要盡可能說出你/妳的困擾、你/妳期待在諮商中得到什麼

3.觀察心理師回應問題的態度、口吻、語言,是不是合你/妳的胃口


有人問小鳥胃:如果第一次見面相處的FEEL不對呢?該如何是好?要馬上換心理師嗎?還是既然錢已經花下去了,又不知道換誰,只好繼續將就下去?或是從此對心理諮商徹底失望,認為心理師也就是那樣,從此不再諮商?


做好三個停損的動作=保護自己在錯誤中持續流失時間、金錢、治療的希望

(1)第一時間先問自己:為什麼與心理師相處的FEEL不對?

是因為心理師不理解你的情緒?不認同你的做法?不相信你說的事情?

還是因為你/妳從來都沒有跟別人說過這些私事,感覺怪怪的?有些不安?

釐清自己的想法感覺,才能預備下一步處理的方法。


(2)在第二次會談時,勇敢嘗試將自己的想法與感覺說出來,與心你/妳的心理師討論,再次釐清上次的不舒服從何而來、如何補救處理,下次如何覺察不舒服再度出現、預防不舒服的感覺所可能造成的諮商阻礙(舉例:一感覺不舒服就會懷疑是不是兩人不合適、就會開始考慮是否不要再繼續晤談)等。

若能達成共識,恭喜你/妳,這就是你/妳成功克服難關的證明喔!


(3)如果以上方法都試過了,發現與心理師的FEEL真的不對、頻率不合,也許此時此刻兩人無緣結伴同行,鼓勵大家也要勇敢提出,向心理師好好告別。然後,帶著過程中的學習與收穫,再次尋找下一個更適合自己的心理師。


有沒有感覺這一連串動作,好像在練習「一段關係的開始」、「一段關係的經營」、「一段關係的結束」呢?賓果!任何的關係都有意義,只要我們從中不斷學習與練習喔!

祝福大家,在找尋諮商心理師的道路上,能以最少的成本,達成令自己滿意的結果。



【餐桌抬槓】

不要葱:我在第一次選擇心理師的時候很隨性,選擇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其中一個好到達的門診部,剛好有空的時間,就去了。之後的諮商是選擇自己喜愛的學派的心理師。真的沒想到還有這些撇步。

甜點控:對啊,不過我第一次選擇心理師時有點不順。那時沒有想太多,會談一次要3000元,但談了幾次後我才發現跟我其實不太適合。

不要葱:是喔!那後來怎麼辦?

甜點控:後來的諮商我是選定一家諮商所後,去看網站簡介哪一個心理師適合我才預約的,結果感覺就好了許多,且一次不過1600元。所以說,小鳥胃這個文章對於想要諮商的人真的滿實用的,事先的功課會讓自己少走一些冤枉路!

不要葱:對啊!在小鳥胃這麼詳細的撇步裡,我想到第一次諮商的不安,好像就要把自己的故事放入一個未知的情境。所有撇步我覺得也是一個做為安定自己的先前準備,然後就像小鳥胃說的,諮商過程也是一個關係建立的過程,試著說出自己的任何感受,將會促進這個關係的流動啊!



註1:「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定期公布台灣最新執業的諮商心理師人數。請參閱:http://www.tcpu.org.tw/front/bin/ptlist.phtml?Category=453675

圖片來源:"Counseling" by Alan Cleaver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2.0
2020年8月23日 星期日 |

心裡受過的傷,其實身體會記得(下)

文/甜點控


身體的傷容易發現,那心裡在身體上的傷呢?

好像很容易被我們以心情糟、感覺不對勁等等的詞就帶過去了,

好像很難像以打噴嚏、發燒等等就可能是感冒,就吃感冒藥這麼的通俗具體,

因為心裡的傷只有自己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心理師對我的幫助”

心理師就像是心裡的醫師及護理師,

運用不同的方法來了解你,

一起探索困擾是什麼,以及討論出最適合的心靈處方箋,

讓人打針、服用及追蹤。

因此,要能對症下藥除了靠「心理師」以外,

更要靠「當事人」的投入!


“心理師與EMDR療法”

上面提到,藥到病除需要靠心理師與當事人,

而在上一篇文章時特別提到EMDR,

以我目前的認知,若是目前的行為困擾想要改善,而這個困擾是起源於心理因素,那其實滿適合接受EMDR療法的,

那EMDR到底帶給我什麼好處呢?

下面就個人的經驗分2點說給你知道:

1.做為一位來談者,我只要向諮商師提出我想要改善目前讓我困擾的行為/現象(我想要改善暈車、我想要平息莫名誇大的怒火...),諮商師與我便會開始討論屬於我的治療計劃。

2.以一個負向記憶當作眼動的依據,對我來說每次眼動的過程,除了保護我不承受負向記憶所帶來的高強度反噬導致身心超級不舒服,同時也在療癒解決,能夠感受到自己一步步的向目標邁進。


“自助更能雙管齊下”

上面提到心理諮商除了靠心理師外,

更重要的是當事人,

當事人的投入可以讓心理諮商事半功倍,

其中一項則是先前自我檢視,

想像在看醫師時,

如果自己有事先了解自己的症狀並告訴醫師,

醫師針對症狀跟儀器輔助觀察的方式更能準確的了解病況的情形,

心理也是,如果自己能檢視到自己目前的困擾可能是起源於心理因素,那就適合運用EMDR或其他心理療法的處理,

而自我檢視的好處一則能更有效率的處理困擾,

二則能夠減少來談的次數(時間就是金錢,大家可都忙得呢!)

以及減少花費的金錢(可以省下來到處去遊玩喔~)

是不是很棒呢?


“自我檢視的方法”

自我檢視好處多多,但到底我要如何自我檢視呢?

以下說給你聽!

「將困擾看成問題記錄下來」

如果對一件事一直感到困擾,

那就在每次遇到類似的狀況時,

都把它「發生的事件、所產生的想法及情緒」都記錄下來吧!

(如果有聯想之前相關的記憶也可一同記錄下來)

一則幫助自己檢視內心的狀況以安定自己,

二則讓困擾留在自己的記錄上面(不要讓困擾填滿自己),

三則它是困擾,所以它能夠被處理。


以上就是我對自己心裡困擾的看法,心理諮商的幫助,及如何自助達到事半功倍的看法,

歡迎大家抬槓討論屬於自己的想法!



【餐桌抬槓】

小鳥胃:進行諮商的自我投入度真的很重要,因為大家都已經花錢花時間來諮商了,當然會希望以時間成本最低的狀況下,得到最大的療效。

甜點控:嗯嗯,的確是這樣,所以不管是諮商前的自我檢視或是諮商中的自我整理都是很重要的呢!

不要蔥:而且自我檢視的方法也很適合作為日常生活中自己的整理或對話,我想到督導曾經的話:有時候腦袋很亂情緒很多,寫下來就會安定一點,書寫也是我很常做的事情,寫完之後想想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可能就會有對自己有不同的發現。

我想我最近睡眠時間變長就是因為抗拒處理很多事情啊!

小鳥胃:但總的來說,諮商是否有療效,需要諮商師與案主的共同合作,就像兩人同在一艘船上,如果前進的方向一致,且兩人都有努力在划槳,可以想見這艘船能快速往前,否則就會行進緩慢,甚至是原地打轉喔!

2020年8月15日 星期六 |

心裡受過的傷,其實身體會記得(中)

文/甜點控

讀心理相關背景的人有被諮商過也是很正常的事嘛!

是的,不管是原本自身就有議題想解決,還是執行助人工作期間的反思與困惑,

由於自己本身就是念這個科系,

自然而然也不忌諱,

也因此讓我接觸到了心理諮商的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療法(EMDR)(註1)。


在療程前期在鎖定一項跟暈車或是自己連鎖效應有關的負向經驗進行治療後,

發現整個人渾身不自在、身體到處都癢(不是沒洗澡喔),還狂流汗呢!

漸漸地透過幾次EMDR的療程後,

發現自己除了想起這件事沒那麼覺得不舒服外,

連之前一上車就暈車的這種問題也都有改善呢!

(這邊指的暈車比較像是心因性的,但有些時候坐山路的車還是會暈車啦~)


但後期發現到了一個階段之後好像卡住了,

就像神隱少女當中吸收了很多垃圾的河神,

雖然拉出了很多垃圾,

但是在最後一個關鍵孔沒被釋放前還是無法恢復成原本的樣子,

就如同我在心理諮商時,

雖然解決了很多的問題,

但總覺得差了點什麼,

亦被詢問是什麼因素讓我的困擾指數遲遲無法從1降為0,

但事情總是那麼神奇,就在某一天突然發現自己卡住的點在哪?(註2)

因此最後一次諮商時,

把自己藏在內心深處的恐懼與羞愧說出來後,總算把自己的創傷解決了!

(我想是在一次次的治療讓自己對這個議題沒那麼不舒服了,加上與諮商師信任的關係,才能使自己最後的一點點疙瘩袒露出來。)



我開始敢在大眾面前報告而不緊張,

直接敢向主管說出自己心底的想法,

雖然有幾次的緊張情緒出現讓我擔心自己是不是又會變回來?

但是有緊張的情緒是正常的,

我也沒因此而變回原樣,

同時,我也開始需要為不一樣的自己重新適應,

我可能會因為講了自己的想法而要面對不一樣的衝突,

但是...我喜歡現在的自己,

很舒服!


所以啊,發現諮商真的是有它的功用!

並不單就是講講話而已,

如果真的有碰上困擾的話,

那就去諮商吧!

前兩篇比較多是屬於經驗分享,

下篇我會向大家介紹我是怎麼進行自我檢視以及諮商EMDR在過程中的協助為何?

不知大家是否也有過諮商經驗呢?

也歡迎大家來抬槓!


【餐桌抬槓】

不要蔥:真的!看著甜點控的分享,也很想嘗試看看EMDR了。

甜點控:其實不只是EMDR,其他方式的諮商也都有迷人的地方呢!

小鳥胃:看到甜點控接受治療的經驗,一方面為甜點控感到高興,另一方面也覺得諮商真的有它的神奇之處。

不要蔥:諮商有時候看起來好像就是一件神奇的事,我在被諮商的經驗也是突然的整個看待事件的視角改變,心裡就輕鬆不少,然後感嘆心理師對自己事件的切入點怎麼這麼不一樣。

小鳥胃:是啊,讓我想起了我多年前曾經接受諮商的經驗,諮商師也是用一兩句話就點出了我的盲點,讓我得以用另一種角度去看我的困擾。心理諮商的效用真的只有親身嘗試才能體會的出來喔!

甜點控: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看看大家能夠感受到多少囉~

不要蔥:或許我們會這麼投入在諮商或是助人裡,也是因為被諮商幫助了呢!


註1:EMDR療法為案主藉由眼動的方式直接面對這些已經儲存在腦中的記憶,進而誘發案主的神經傳導系統。而眼動就是治療師以手指頭在案主面前左右移動,或者是以拍掌方式,讓案主的視覺能依此節奏從一端移向另一端由於EMDR協助案主去面對過去的生活經驗,讓他們能去釐清負面的情緒與記憶,並能用新的眼光去看待過去的事件,而使之得以將其人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讓他能自過去的困擾中解放。

EMDR療法敘述摘自臺灣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治療學會文章  https://www.temdra.org.tw/emdr-what-is-emdr

註2:當實施眼動治療時,除了在當下會有一些新記憶的發現外,可能在諮商後的平日生活也會突然冒出來。

2020年8月8日 星期六 |

心裡受過的傷,其實身體會記得(上)

文/甜點控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種經驗是總對於某些議題特別過不去,

如對家人、同儕、權力、自由等等有些許的偏執,

而這樣的偏執影響了你我的生活呢?

甜點控這邊就有幾個經驗想跟大家分享


1.一坐上車就暈車

是的,你沒看錯就如同標題所說「一坐上車」就暈車,

或許車子還沒發動,

又或許車子僅走不到50公尺我就開始暈車了,

更神奇的是我可以瞬間呈現「假死」狀態(其實就是睡著了),

後來追蹤過後發現自己其實小時候因為家裡開車出去時,

偶有因為停車或是迷路的事情爸爸會失控怒吼,

而當我們遇到威脅事件時,

啟動了我們「戰或逃」的反應機制,

而我則是在這樣的事件中學習到了睡著(可能戰不贏老爸也無法逃離現場),

之後就伴隨了「坐車就暈車,暈車就睡著」的現象,

又類化到只要遇到不好的事情就會睡意特別好(我是研究所室友認為很難睡的人),

如之前有同學、朋友意外過世,

當天我一定很早睡覺,

更嚴重的是遇到吵架、被責難等衝突事件我也腦筋一片空白,

呈現無法反應的僵化現象,

而這種種的生理反應也顯現了它記得我曾經的傷...。


2.連鎖效應

有沒有過一種經驗是明明這個朋友只是不小心踩到了自己的地雷,

但就會生氣氣到不合常理,

例如我在和一位國中生談話時會一直脱離話題而感到非常生氣但當時又沒辦法解決,

我赫然發現我氣得不只是這件事,

我連大學團體討論沒有被採納意見而一起生氣,

我連高中社團因為表演能力不佳被瞧不起而一起生氣,

我連國中被全班同學們極老當中嘲笑而無地自容一起生氣...,

不然只是脫離話題為何我要這麼生氣呢?


所以發現心靈的傷,身體真的會記住!!

下一篇我會告訴大家我是怎麼走過來的,

而現在的我感想是什麼?


同時我也想問問大家有沒有和我一樣有類似的經驗呢?

如果不介意讓大家知道也可以一同分享你的經驗喔~



【餐桌抬槓】

小鳥胃:(舉手)有有有!我也有過類似的經驗喔!唉那真是一段慘不忍睹的過往啊!(大霧),而且啊即使有發現自己在生氣也會沒有辦法控制下來喔!小鳥胃也跟大家一起敲碗期待甜點控接下來的分享。


不要蔥:我其實對於自己的身體感受一直都有距離,倒是這幾年讀了諮商後才慢慢開啟對自己的覺察。

像是當我的周遭有人在吵架的時候,不管是不是認識的人,我都會變得很緊張,然後心跳加速、身體緊繃,後來發現是因為小時候爸媽很常吵架,又容易做出一些危險的舉動,長大後遇到有人大聲的對談就會有一種「有危險的事情要發生」的感受。

我覺得除了身體會記憶,甚至可能更玄?的說,曾經發生的事情一定會以不同的形式被留下來,就像冰雪奇緣二提到的水的記憶,我們像是自己的探險家一步步的探索自己內在外在的各種部份,就會發現很多很有趣的連結。


挑食Z:國小有一次在學校跟同學打架,導致身上有一些瘀青,回家之後叔叔問說:在學校跟人打架?我回答:對呀。但心裡覺得等等應該要被修理了,畢竟打架不是一件符合社會規範的事情,沒想到叔叔居然問我:打贏還打輸?打輸就不要回家了!

可能是這次的「正向經驗」增強了我的行為,讓我在面對問題的時候往往採取「戰」,當然這也讓我忽略了在面對問題當下我的生理反應,因為我的腦海裡面只想著如何扳倒對手、問題,甜點控這次的分享讓我覺得很有意思,自己的年紀也大了,也該反過來多關注在自己身上,關心自己的身體給了什麼樣的訊號、想要跟我表達什麼,或許這些情緒、反應都來自過去的積累,唯有慢慢探索才能聆聽到身體要傳達的訊息,真正的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照片來源:"Broken Heart" by Larah McElroy is licensed under CC BY-NC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