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30日 星期五 |

你是喜歡凡事靠自己?還是不敢相信別人呢?

你是一個凡事靠自己搞定的人嗎?

你能相信別人,與別人分工合作完成事情(如:工作、家務事、兒女教養等)嗎?


如果在你的過往生命裡,

來自重要他人的好的關係連結,不存在,

應該要得到大人關心的,沒有,

應該要受到老師保護的,沒有,

應該要得到伴侶疼惜支持的,沒有。


你又要如何安然信賴別人呢?


於是,你被迫成為了自己的爸爸媽媽,

成為了自己的伴侶,

成為了那個只能自己堅強,搞定所有事情的人。



親愛的你,

你不是故意要把生命活成一座孤島的,


當堅強變成了逞強,

發現有些事再怎麼靠自己努力就是得不到,

生命,遇到了更大的困境。


如何突破困境?

就從看見開始吧!

重新看見那些關係上的斷裂,

斷在何時?何地?因何而斷?

如何破壞對他人的信任感?

如何造成自己的孤獨感?


再次幫關係接筋續骨。

親愛的你,值得擁有美好的關係。



【餐桌抬槓】

不要葱:「你不是故意要把生命活成一座孤島的」這句話好有感觸,我也常常覺得自己是一座孤島,努力的將自己的島民輸出去其他島嶼工作,或是自己在島上自得其樂,當其他島民來的時候也盡力的讓他們感到舒適。

有時候逞強是經驗、是不得不,但很多時候好像也是自己讓自己成為了孤島。就像小鳥胃說的, 從看見開始,到底這座孤島怎麼形成的?「原來我是這樣的一座島啊」

甜點控:常常我們總是在不同的關係上重蹈覆徹,好像容易覺得自己是不是命太差?或許是墨菲定律,但也有可能就是因為我們總是將自己在關係中僵化的擺在某一種位置,因此我們就會吸引到相對應的人,首先看見自己的狀態好像十分的重要呢!


照片來源:攝影師:Aleksandr Neplokhov,連結:Pexels

2020年10月24日 星期六 |

從二個面向理解青少年,他們其實很好懂(下)

文/小鳥胃


我們接續上篇,來聊聊要怎麼理解青少年。

理解青少年的關鍵在於=大腦的發育不完全+心理需求不滿足


一、青少年的大腦「杏仁核」與「前額葉皮質」發育狀況不一致

大腦邊緣系統—杏仁核(負責人類情緒),在18歲左右已發展成熟。前額葉皮質(負責人類理性思考、衝動控制),卻要等到20多歲才發育完全。

可以說,人類的大腦在青少年時期大部分是被「杏仁核」掌控了!

杏仁核在大腦中扮演著守衛的角色,只要有威脅、壓力、危險、攻擊出現,就會刺激到杏仁核,讓青少年整個人呈現緊繃狀態、待發反擊。

青少年還在努力「長腦子—前額葉」

而掌管理性思考的「前額葉皮質」(額頭部位)仍在努力發展茁壯中(就是還沒長好)。這導致青少年的衝動控制不佳、思考判斷受限、計畫執行程度也不完善。

大家可以具體想像,若把人比喻為一台車子,青少年這台車,動力設備已配置十足,剎車系統卻有些狀況,導致日常生活真正上路時,驅力十足地往前衝,但該停車時,剎車控制卻時常失靈,結果可能導致撞傷別人或是自撞受傷!


二、青少年在心理發展上,正在形塑「我」

「青少年」在「找自己」

找自己是青少年時期的重要任務。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c H. Erickson)指出,人生有八個心理社會發展階段(註1),各個階段有各自的任務,任務完成才得以順利晋階,否則就會影響到下一個階段的發展。

依艾瑞克森所言,12-18歲的青少年在這個階段要完成的任務就是「自我認同」,也就是要去找尋「我是誰?」、「我要成為什麼?」。發展順利的收穫是有明確的自我概念及未來發展方向,相反的,發展不順就會造成無目標感、迷茫與彷徨。

這個時期的相處重點,會從家庭父母手足轉移到同儕接納。


青少年為了要捏出一個我,會用盡各種方法(有時他們不一定有意識在使用),來形塑。

1. 不停問同儕:你覺得我怎麼樣?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2. 不停用各種方式去了解自己的特質:有些青少年開始熱中於研究星座,了解自己是什麼星座,別人是什麼星座,哦,原來我跟你這麼合,啊,你是那個星座的,難怪跟我不合。

3. 凸顯自己與別人的差異:我是某某小老師,我會彈琴,某些地方特別好,有差異才能隔開自己與別人。

4. 將自己歸納融入某個團體:我是好學生,我是某班的、某某學會的,讓自己有某個類別可以歸屬。

所以,當我們下次看到青少年表現出某行為時,可以往這些方向去試著理解青少年行為背後的原因,以跳出「叛逆期到了」、「莫名其妙」的既定印象及不知所措喔!


【餐桌抬槓】

甜點控:哈哈,以往總覺得叛逆期只是青少年的代表,但不知道原來其中的原因居然跟身體是有關的!!太令人驚訝了(難怪總覺得青少年時期特別不一樣~)

不要葱:當我爸媽拿我小弟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我也曾經跟爸媽說過:「他的前額葉還沒發展好」哈哈哈哈,從生理的狀態就可以用另一種面向去理解他人,我覺得不只是在青少年,也許各種年齡層都很適用!

這次小鳥胃提供了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的狀態,就是很容易理解原來不是這些青少年難相處,這些狀態其實也深深影響他們,也許也可以放下一些情緒呢~


註1: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c H. Eric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論指出,人生有八個心理社會發展階段,包括嬰兒期(0-1歲)、幼兒期(2-3歲) 、學齡前兒童期(4-6歲)、學齡兒童期(6-11歲)、青少年期(青春期)(12-18歲)、成年早期(19-30歲)、成年中期(31-50歲)以及成年晚期-老人期(50歲-生命終點)。各個階段有各自的發展任務及危機。嬰兒期任務:信任與不信任;幼兒期任務:自主行動(自律)與羞愧懷疑;學齡前兒童期任務:自動自發(主動)與退縮愧疚(罪惡感);學齡兒童期任務: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青少年期:自我統整(認同)與角色混淆;成年早期:友愛親密與孤癖疏離(親密與孤立);成年中期:精力充沛(生產)與停滯頹廢;成年晚期:自我榮耀(統整)與悲觀絕望。

照片來源: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4842494/

2020年10月17日 星期六 |

從二方面理解青少年,他們其實很好懂(上)

文/小鳥胃 


「青少年」在台灣指的是滿12歲以後、未滿18歲之前的生命階段。

若是提起「青少年」,你腦海裡浮現的會是什麼景象與形容詞?

衝動?浮誇?叛逆?自我中心?反骨?


小鳥胃從事青少年輔導工作將近10年,常會接到青少年的父母諮詢在親子教養及相處上的困擾,因此,接下來二篇文章裡,就來跟大家聊聊—青少年們為什麼一到了青春期,就好似被按下定時開關器一樣,啟動與以往截然不同的樣子。


先說小鳥胃自己的故事…

就我自己的成長經驗,在國小五年級之前,我就是大家身後的小尾巴,別人去哪,我就想跟,別人叫我去哪、去做什麼,一點點小利(比如說給我幾顆糖果)就可以讓我樂呵呵地去執行。

簡單來說,就是順從、好說話。

但愈接近國中,我就愈感覺到血液在血管裡沸騰的燒灼感(真的!真心不騙!),一點點事就很容易引燃我的情緒爆點。

國中時,我可以為了糾察隊只記過A同學卻對B同學放水,而跟糾察隊吵架…

專一時,我可以為了老師不應該用有形的奬勵來扼殺我的無形念書動力而跟老師摃上…

火氣堪比活火山,隨時等著噴發。奇妙的是,過了那段時期,活火山慢慢變成了死火山,沒了時不時就噴一下的躍動性。


青少年輔導經驗…

在學校工作之後,長期接觸青少年族群,發現他們很在乎別人的眼光,認為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在別人的注目裡,很容易因為別人的反應(而且還會放大解讀別人的反應)而心情忽高忽低(短時間內的情緒跨度較大)、大喜大悲(高興的程度及悲傷的程度都比較誇大),充分體現了情緒的多變特性。

問青少年們為什麼會這樣認為?為什麼會感受到那樣的情緒?他們有時也講不上來(有時是語言發展未完全)、說不清楚為什麼剛剛情緒還很好,現在就一副生無可戀的模樣;弄不明白別人只是一個眼神一句話,就能影響自己這麼深。

青少年,真是很難讓別人懂!

青少年,其實自己對自己也很難懂!


下一篇文章,我們再接著聊,想要理解青少年,該要從何處著手?



【餐桌抬槓】

甜點控:好像我國高中時也是差不多這樣耶!都會因為一點點小事情反應就很激烈,是不是大家都會這樣啊?

不要葱:嗯,我想起了我國中的時候綽號叫做酷斯拉,因為會跟同學們硬著來,像是翻桌啊、罵人啊…

小鳥胃:真的耶!大家都有一些相似的青少年時期特徵。有些狀況可能知道原因,有些時候連自己都搞不太清楚呢!

不要葱:那時候想要表達自己,從小說、電影、同儕學了很多方法以為可以建立某種形象,但總是做的太過。青少年時期有太多想法和情緒沒有辦法表達、沒有辦法被理解,就長出了各種樣貌吧。


2020年10月10日 星期六 |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教你如何增進親子關係!

文/甜點控


上次向大家介紹到書中受傷的孩子是如何想的,

這次要和大家分享大人們如何壞掉了呢?

我又如何精進親子關係呢?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控制與冷漠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似乎是華人世界每個家長的期望,因此孩子的許多規劃也順著世俗的洪流前進,生活中總是不知不覺充滿了「⋯⋯比較好」、「聽我的就對了⋯⋯」,孩子只剩順從,但學不會自主但孩子只剩順從就沒有叛逆期嗎?不!只是還沒出現,孩子遲早會為了自主權而反抗,孩子必然要學會成長,大人也要學會面對這項人生功課。

以為全然的尊重而不過問孩子的大小事,則缺少了溫暖關懷的支持,因此這樣看似尊重而實際冷漠的氛圍,也使得孩子也漸漸不開口表達自己內心的情緒。試想如果孩子每次找爸媽們討論問題,結果得到的回應都是都可以啊,你想怎麼做我們都尊重你,好像就覺得少了一點溫度,這樣還會想繼續跟父母討論嗎?我想是會不太願意的,小孩也無法學會如何好好的與人溝通,自然也較少與外界連結,甚至影響了孩子們的人際互動⋯⋯。

說到這裡是不是覺得其實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著小孩呢?而自己也曾在未當父母時就立志著「以後我當父母時,絕對不要像⋯一樣這麼對我未來的小孩!」但很常不是矯枉過正,就是不知不覺變回以前被對待的模式,在這邊也要先對於大家有過之前不想被這樣對待的過去感到心疼,也肯定大家,有一個想要成為理想父母的樣子,只是不知道該怎麼做而已,以下接續教你如何接近孩子!


貼近孩子而不壓迫

缺少了自主,孩子對於做決定便有障礙,更別說如何在順從與捍衛自己權益間做彈性的權衡,「因為他根本沒學過!」過與不及,尊重信任之外,也要建立穩固的情感連結,讓孩子知道除了能自主發展以外,背後總有家這個靠山。因此,父母要學習參與關心孩子的議題,怎麼做呢?以下3點教你:

1.主動關心:觀察孩子身心狀態,主動和孩子討論感興趣的話題,或是主動關心孩子可能遇到的困境,可提供建議,但「不強迫接受」。

2.旁敲側擊:平時可一起做孩子喜歡的事,孩子遇到困境一起商討解決之道,但不要邊參與邊批評,否則很快就會被孩子封鎖囉~

3.提供資源:默默觀察,適時提供一些孩子可能用得上的資源。


過往社會現象或家庭的教導默默影響我們,或許當時身為孩子的你/妳告訴自己絕不要成為不喜歡的人,但卻在潛移默化之下做了這些事,或是過度提醒自己反而造成孩子其他傷害,但只要現在覺察,並拿捏好親子間的界線,就能讓孩子感到被尊重與支持,進而獲得因情感連結而生的力量,不再陷入惡性循環!如果大家對於發掘的議題不知道怎麼處理,也可以試著尋求心理師的協助,或許會有些收穫,大家覺得文章還看不過癮,可以透過以下連結去看看唷~


另外,也可以在FB粉專:餐桌上的心理學或文章底下留言或分享你的經驗喔!



【餐桌抬槓】

不要蔥:雖然我目前只有當孩子的經驗,在孩子的經驗裡也曾經討厭過爸媽,欸...現在有的時候也會,但也就是這樣的經驗讓我覺得當父母好難,好難好難,我們深愛著彼此但又最容易讓彼此感到受傷。

小鳥胃:我現在是人家的阿姨,只是當半個大人而已,有時就感到心力交瘁,甚至還在某些互動裡看到我爸媽如何對待我的影子,太令人驚嚇了!

不要蔥:不過也是因為這樣,當有一些相處的方法出現,就會考慮把它放進生活中,可能也會有點生氣,為什麼非得是我來試試看?我可能有好幾個答案,其中一個是以過來人的經驗,當自己改變了周圍的人就會開始改變,只要像是寶寶的步伐這樣的小距離,也會完成馬拉松的。

小鳥胃:萬事起頭難,就從看見與覺察做起,我們一定能往更好的方向改變。


圖片來源:".families" by bass_nroll is licensed under CC BY-NC-ND 2.0

2020年10月2日 星期五 |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帶你進入孩子的世界

文/甜點控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這本書讓我依稀看到當年受傷的小甜點控⋯⋯

對我而言,它道出了我人生的其中一部分,

同時也訴說了許多家庭的故事。

因此,我將從「受傷的小甜點控」的故事和大家分享這本書籍!


擔任班級幹部血淚辛酸史

書裡面寫到「領導者是個吃力不討好的角色」到底是為何呢?我們總是鼓勵孩子擔任班級幹部為班上服務,但好像很少有老師教導孩子如何擔任班級幹部,如何因應擔任幹部時的壓力與困難,或是孩子在服務過程中受到委屈時,願意給予他們支持?

這句話深深的打中我,還記得國小的時候其實我滿喜歡有當過幾次幹部的經驗,因為我們很明確我們要做什麼事以外,其實老師也會給予我們支持,並肯定我們的努力,但是⋯在國中時我記得我好像也是自願當一位幹部,但這次當我在執行工作時,卻遭同學們嘲笑,就連該科老師也在一旁偷笑後,才來管理秩序,這對我的打擊相當大,我驚嚇到不知道如何是好,連應該幫忙我的老師卻也表現如此,讓我對於往後人生的幹部為恐避之不及,我也對於上台的場合相當害怕,我很擔心我是否又會做的不好而遭受這種丟臉的懲罰,直到現在我才慢慢的將自己療傷好。


父母所做的都是為你好

親子劇本常會出現的套路,孩子們總有自己想選擇的,但父母總以「都是為了你好」的名義來替孩子做決定,孩子總是非常的敏銳能感受到父母的情緒,且孩子都會有一種想要在自己父母面前維持自己好的形象,因此而妥協,我也不例外。

雖然在我過往的人生中,有一大部分是過著想要在家人面前維持著乖小孩的形象,但我在這次的生涯規劃中做出了冒險,雖然父母前期似乎百般的不同意,但最後以各式角度與他們的剖析下,終於同意我的決定,而這樣的同意後意味著我要開始為我的人生負責了!這使得我反而有點害怕,因為我沒有做過這種大決定過啊!

在之後的歷程我開始為我未來的路做各種不同的路做鋪陳,我也開始做好覺悟我需要做一些必須的犧牲,不過我變得比較開心做這些事,而期間我也覺得跟父母感情變得比較好,在我的人生當中他們雖然變成是輔助的催化員,但這股力量卻是不可或缺的,在這種尊重而不互相控制的情形下,很舒服!


下次我會從本書父母的想法來和大家分享喔!敬請期待!如果大家對本書簡介有興趣,可以透過以下連結去看看唷~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table0328/products/0010770814?utm_source=table0328&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2009


【餐桌抬槓】

不要蔥:在甜點控說他在看這本書時,也喚起我對這本書的印象,是看到一個學妹分享的。有些書很容易被記得,好像就是因為有一個很能夠引起共鳴的書名,一看到書名就會勾進那些時刻。

甜點控:那不要蔥是共鳴到哪一部分呢?

不要蔥:當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真的很需要大人的協助,我也記得當我是英文小老師沒有辦法管控班上小考完的吵鬧還被隔壁老師唸,去找了班導求救,但班導皺著眉頭跟我說這不是他的課,有夠無助,而講到父母好像又是更多拉扯的故事。

小鳥胃:人在長大的過程中,總有些避免不了的傷口,可能在還來不及好好處理之後化成了傷痕。

不要蔥:是啊,我也總是想著自己不要成為壞掉的大人,長大後也發現壞掉的大人是有各種原因的,這好像也是長大的歷程,有時候回頭看獲得一些心得、有時候因為什麼事件而突然理解,然後安慰那個心裡受傷的孩子,修復可能壞掉的大人。

小鳥胃:所以囉!在助人自助的這條療癒之路上,我會不斷提醒自己:好好處理傷源,它將會帶領我前進未來,沿途會有花開遍地迎接我,而起初草草收口的傷痕則會成為長大為人的勳章。


照片來源:"children" by huntz is licensed under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