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鳥胃
我們接續上篇,來聊聊要怎麼理解青少年。
理解青少年的關鍵在於=大腦的發育不完全+心理需求不滿足
一、青少年的大腦「杏仁核」與「前額葉皮質」發育狀況不一致
大腦邊緣系統—杏仁核(負責人類情緒),在18歲左右已發展成熟。前額葉皮質(負責人類理性思考、衝動控制),卻要等到20多歲才發育完全。
可以說,人類的大腦在青少年時期大部分是被「杏仁核」掌控了!
杏仁核在大腦中扮演著守衛的角色,只要有威脅、壓力、危險、攻擊出現,就會刺激到杏仁核,讓青少年整個人呈現緊繃狀態、待發反擊。
青少年還在努力「長腦子—前額葉」
而掌管理性思考的「前額葉皮質」(額頭部位)仍在努力發展茁壯中(就是還沒長好)。這導致青少年的衝動控制不佳、思考判斷受限、計畫執行程度也不完善。
大家可以具體想像,若把人比喻為一台車子,青少年這台車,動力設備已配置十足,剎車系統卻有些狀況,導致日常生活真正上路時,驅力十足地往前衝,但該停車時,剎車控制卻時常失靈,結果可能導致撞傷別人或是自撞受傷!
二、青少年在心理發展上,正在形塑「我」
「青少年」在「找自己」
找自己是青少年時期的重要任務。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c H. Erickson)指出,人生有八個心理社會發展階段(註1),各個階段有各自的任務,任務完成才得以順利晋階,否則就會影響到下一個階段的發展。
依艾瑞克森所言,12-18歲的青少年在這個階段要完成的任務就是「自我認同」,也就是要去找尋「我是誰?」、「我要成為什麼?」。發展順利的收穫是有明確的自我概念及未來發展方向,相反的,發展不順就會造成無目標感、迷茫與彷徨。
這個時期的相處重點,會從家庭父母手足轉移到同儕接納。
青少年為了要捏出一個我,會用盡各種方法(有時他們不一定有意識在使用),來形塑。
1. 不停問同儕:你覺得我怎麼樣?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2. 不停用各種方式去了解自己的特質:有些青少年開始熱中於研究星座,了解自己是什麼星座,別人是什麼星座,哦,原來我跟你這麼合,啊,你是那個星座的,難怪跟我不合。
3. 凸顯自己與別人的差異:我是某某小老師,我會彈琴,某些地方特別好,有差異才能隔開自己與別人。
4. 將自己歸納融入某個團體:我是好學生,我是某班的、某某學會的,讓自己有某個類別可以歸屬。
所以,當我們下次看到青少年表現出某行為時,可以往這些方向去試著理解青少年行為背後的原因,以跳出「叛逆期到了」、「莫名其妙」的既定印象及不知所措喔!
【餐桌抬槓】
甜點控:哈哈,以往總覺得叛逆期只是青少年的代表,但不知道原來其中的原因居然跟身體是有關的!!太令人驚訝了(難怪總覺得青少年時期特別不一樣~)
不要葱:當我爸媽拿我小弟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我也曾經跟爸媽說過:「他的前額葉還沒發展好」哈哈哈哈,從生理的狀態就可以用另一種面向去理解他人,我覺得不只是在青少年,也許各種年齡層都很適用!
這次小鳥胃提供了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的狀態,就是很容易理解原來不是這些青少年難相處,這些狀態其實也深深影響他們,也許也可以放下一些情緒呢~
註1: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c H. Eric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論指出,人生有八個心理社會發展階段,包括嬰兒期(0-1歲)、幼兒期(2-3歲) 、學齡前兒童期(4-6歲)、學齡兒童期(6-11歲)、青少年期(青春期)(12-18歲)、成年早期(19-30歲)、成年中期(31-50歲)以及成年晚期-老人期(50歲-生命終點)。各個階段有各自的發展任務及危機。嬰兒期任務:信任與不信任;幼兒期任務:自主行動(自律)與羞愧懷疑;學齡前兒童期任務:自動自發(主動)與退縮愧疚(罪惡感);學齡兒童期任務: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青少年期:自我統整(認同)與角色混淆;成年早期:友愛親密與孤癖疏離(親密與孤立);成年中期:精力充沛(生產)與停滯頹廢;成年晚期:自我榮耀(統整)與悲觀絕望。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