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0日 星期六 |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教你如何增進親子關係!

文/甜點控


上次向大家介紹到書中受傷的孩子是如何想的,

這次要和大家分享大人們如何壞掉了呢?

我又如何精進親子關係呢?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控制與冷漠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似乎是華人世界每個家長的期望,因此孩子的許多規劃也順著世俗的洪流前進,生活中總是不知不覺充滿了「⋯⋯比較好」、「聽我的就對了⋯⋯」,孩子只剩順從,但學不會自主但孩子只剩順從就沒有叛逆期嗎?不!只是還沒出現,孩子遲早會為了自主權而反抗,孩子必然要學會成長,大人也要學會面對這項人生功課。

以為全然的尊重而不過問孩子的大小事,則缺少了溫暖關懷的支持,因此這樣看似尊重而實際冷漠的氛圍,也使得孩子也漸漸不開口表達自己內心的情緒。試想如果孩子每次找爸媽們討論問題,結果得到的回應都是都可以啊,你想怎麼做我們都尊重你,好像就覺得少了一點溫度,這樣還會想繼續跟父母討論嗎?我想是會不太願意的,小孩也無法學會如何好好的與人溝通,自然也較少與外界連結,甚至影響了孩子們的人際互動⋯⋯。

說到這裡是不是覺得其實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著小孩呢?而自己也曾在未當父母時就立志著「以後我當父母時,絕對不要像⋯一樣這麼對我未來的小孩!」但很常不是矯枉過正,就是不知不覺變回以前被對待的模式,在這邊也要先對於大家有過之前不想被這樣對待的過去感到心疼,也肯定大家,有一個想要成為理想父母的樣子,只是不知道該怎麼做而已,以下接續教你如何接近孩子!


貼近孩子而不壓迫

缺少了自主,孩子對於做決定便有障礙,更別說如何在順從與捍衛自己權益間做彈性的權衡,「因為他根本沒學過!」過與不及,尊重信任之外,也要建立穩固的情感連結,讓孩子知道除了能自主發展以外,背後總有家這個靠山。因此,父母要學習參與關心孩子的議題,怎麼做呢?以下3點教你:

1.主動關心:觀察孩子身心狀態,主動和孩子討論感興趣的話題,或是主動關心孩子可能遇到的困境,可提供建議,但「不強迫接受」。

2.旁敲側擊:平時可一起做孩子喜歡的事,孩子遇到困境一起商討解決之道,但不要邊參與邊批評,否則很快就會被孩子封鎖囉~

3.提供資源:默默觀察,適時提供一些孩子可能用得上的資源。


過往社會現象或家庭的教導默默影響我們,或許當時身為孩子的你/妳告訴自己絕不要成為不喜歡的人,但卻在潛移默化之下做了這些事,或是過度提醒自己反而造成孩子其他傷害,但只要現在覺察,並拿捏好親子間的界線,就能讓孩子感到被尊重與支持,進而獲得因情感連結而生的力量,不再陷入惡性循環!如果大家對於發掘的議題不知道怎麼處理,也可以試著尋求心理師的協助,或許會有些收穫,大家覺得文章還看不過癮,可以透過以下連結去看看唷~


另外,也可以在FB粉專:餐桌上的心理學或文章底下留言或分享你的經驗喔!



【餐桌抬槓】

不要蔥:雖然我目前只有當孩子的經驗,在孩子的經驗裡也曾經討厭過爸媽,欸...現在有的時候也會,但也就是這樣的經驗讓我覺得當父母好難,好難好難,我們深愛著彼此但又最容易讓彼此感到受傷。

小鳥胃:我現在是人家的阿姨,只是當半個大人而已,有時就感到心力交瘁,甚至還在某些互動裡看到我爸媽如何對待我的影子,太令人驚嚇了!

不要蔥:不過也是因為這樣,當有一些相處的方法出現,就會考慮把它放進生活中,可能也會有點生氣,為什麼非得是我來試試看?我可能有好幾個答案,其中一個是以過來人的經驗,當自己改變了周圍的人就會開始改變,只要像是寶寶的步伐這樣的小距離,也會完成馬拉松的。

小鳥胃:萬事起頭難,就從看見與覺察做起,我們一定能往更好的方向改變。


圖片來源:".families" by bass_nroll is licensed under CC BY-NC-ND 2.0

0 意見:

張貼留言